当前位置: 京报网首页 > 城事 > 正文

“三把钥匙”打开社区治理新局面,“四季焕新”绘就社区幸福图景

来源: 北京号

作者:北京海淀官方发布

2025-08-04 09:57

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创新探索出专业赋能、议事协商、多元共治“三把钥匙”,为全区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/供图

“快看!这只瓢虫背上有7个点!”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梧桐掩映的小花园里,几个孩子正蹲在彩色鹅卵石围成的昆虫观测点前玩耍。老人们坐在透水沥青铺就的步道旁闲话家常。这片曾让居民避之不及的积水洼地,如今成了社区最热闹的会客厅。“以前大家都绕道走,现在这里成了孩子们探索自然的乐园。”正在修剪花枝的志愿者王阿姨说。

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花园,正是海淀区“四季焕新 扮靓家园”社区(村)品质提升行动的生动实践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创新探索出专业赋能、议事协商、多元共治“三把钥匙”,为全区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,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愿景在社区落地生根。

专业赋能

共建社区“最美风景线”

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大社区的花园焕然一新,曾经裸露的黄土已化作错落有致的花境景观。应季花卉次第绽放,将单调的空地装点成移步换景的生态空间。“以前这块地光秃秃的,现在全是花花草草,看着就舒心。”居民李阿姨说。

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大社区开展的“最美风景线”共建行动,让专业设计走进居民日常生活。通过科学规划社区绿地空间,引入立体绿化、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,打造出“家门口的园林课堂”,实现了“推窗见绿、转角遇美”的美好愿景。这种校社联动模式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,也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实践平台。

在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与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大社区联合举办的“园林花卉应用设计(实习)课程花境设计教学成果总结会”上,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学生展示了从前期调研到方案落地的全过程。学生们充分结合社区实际,因地制宜打造出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景观空间。这是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大社区通过“创投招募”模式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合作的延续,此前学生团队已完成社区两块斑秃绿地的改造,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,实现了“专业学习”与“社区服务”的双赢。

“此次合作是社区‘党建搭平台、专业来响应、群众享服务’治理理念的成功实践。”海淀区学院路街道林大社区党委书记范朝阳表示,“通过建立劳动教育、志愿服务等多元共建机制,我们探索出了一条提升社区品质的创新路径。”

议事协商

共治共享点亮“微幸福”

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活动广场步道改造后路面平整,方便居民日常活动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/供图

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,孩子们在新改造的雨水花园里嬉戏玩耍,他们蹲在地上好奇地观察着瓢虫爬行;老人们坐在透水沥青铺就的步道旁乘凉聊天;几位居民志愿者正在给植物浇水。这片曾经让居民烦心的卫生死角,如今已成为社区最受欢迎的休闲场所。

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这条长约200米的水沟,自2001年社区建成时就存在,原本是喷泉广场的配套水系景观。由于年久失修,水系循环系统已经停用,原本铺设的鹅卵石松动脱落,淤泥堆积,不仅影响美观,更存在安全隐患。特别是在夏季,积水问题导致蚊蝇大量滋生,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面对这个问题,社区党委通过“四季议事亭”平台收集居民意见,发现改造面临两大难题:一是居民诉求差异大,改造方案难以统一;二是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。

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富润社区党委书记张俊华介绍,社区采取了“三步走”策略:首先通过线上、线下多种方式广泛征集意见,在1061户居民中,810户参与调研,788户同意改造;其次邀请高校专业团队设计,在保留“水元素”文化记忆的基础上,采用蓝色路面铺装、透水沥青等新技术;最后创新“认养式管护”机制,由居民自主参与日常维护。

如今,改造后的“雨水花园”,不仅有了儿童游戏设施、步道、座椅、科普墙,还扩展了“和润可食花园”,增加了花境景观空间,变身集休闲、文化、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区域。居民自发成立“护沟志愿队”,负责花园日常养护,真正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。“现在孩子每天放学都要来这里玩儿。”一位年轻妈妈对记者说。

多元共治

空间焕新架起“连心桥”

走进海淀区学院路街道逸成社区居委会,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焕然一新的小院“逸成社区耕读田园会客厅——日晞园”,几位老人正在花丛边悠闲下棋。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,如今已成为社区居民的休闲场所。

海淀区学院路街道逸成社区居委会刚迁至新址时,这个小院还无人问津。社区党委决定以改造小院为突破口,通过“五社联动”机制整合资源,发动居民共同参与建设。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,社区工作者、社区志愿者及社区公益慈善力量紧密协作,经过反复商议,最终将这片荒地打造成了一个融合四季美景的特色小院。

改造过程中,居民们自发组建了多个工作小组:退休老人带领的种植小组,负责选育适合本地生长的60余种花卉植物;养护小队制定了详细的轮值计划;社区文艺骨干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方案。在2024年秋天举办的“第一届日晞美食节”上,居民们将小院产出的红薯、山楂、花生等食材精心制作成一道道美味佳肴,大家一边品尝美食,一边交流着参与社区建设的心得与体会,欢声笑语回荡在小院的每一个角落。

“为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,社区建立了完善的资源统筹机制。一方面积极对接辖区单位争取支持,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社区居民特长。同时,社区始终坚持‘大家商量着办’议事协商机制,从规划设计到日常管理,每个环节都充分听取居民意见。”海淀区学院路街道逸成社区党委书记郭晶介绍。

如今的“日晞园”已成为社区治理的示范项目,还定期举办“园艺课堂”“丰收分享会”等活动。“自从有了这个小院,邻里关系都不一样了,谁家有个新鲜菜谱都乐意分享。”正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张阿姨说。

这样的“四季焕新”实践在海淀区学院路街道遍地开花,一个个社区“微更新”的生动案例连点成片,勾勒出城市更新的美丽画卷。

春有育新绿、焕生机,夏有防暑汛、送清凉,秋有绘秋景、睦邻里,冬有护温暖、庆新春。“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,持续推进‘四季焕新 扮靓家园’社区(村)品质提升行动,解决一批老百姓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。通过环境秩序的明显改善,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促进邻里关系和谐,共同打造安全、有序、美丽的社区环境,共建美好家园。”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
作者:李平

来源:海淀报

来源:北京号

作者:北京海淀官方发布

流程编辑:U072

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版权侵权联系电话:010-85202353

扫描二维码
下载手机客户端

分享到

相关阅读